ENGLISH 联系我们 院长信箱
  • 首 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术机构
  • 师资队伍+
    名誉院士
    高层次人才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
    讲师(助理研究员)
    名誉学衔
    院外导师
  •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导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科研团队
  • 学工之窗+
    三全育人
    学工动态
    学生组织
    科技创新
    学生资助
    就业指导
  • 党建工会+
    党建动态
    组织建设
    党员发展
    党员风采
    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
    海环清风
    工会教代会
  • 校友之家+
    校友工作组
    校友相聚
  • 下载中心+
    研究生相关
    本科生相关
    党政相关
学院首页 联系我们 院长信箱
  • 首 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术机构
  • 师资队伍
    名誉院士
    高层次人才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
    讲师(助理研究员)
    名誉学衔
    院外导师
  •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导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科研团队
  • 学工之窗
    三全育人
    学工动态
    学生组织
    科技创新
    学生资助
    就业指导
  • 党建工会
    党建动态
    组织建设
    党员发展
    党员风采
    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
    海环清风
    工会教代会
  • 校友之家
    校友工作组
    校友相聚
  • 下载中心
    研究生相关
    本科生相关
    党政相关
  • 学院简介 +
  • 历史沿革 +
  • 学院领导 +
  • 机构设置 +
  • 学术机构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历史沿革
  • 学院领导
  • 机构设置
  • 学术机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海洋与环境学院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日期:2021-06-15

近期,海洋与环境学院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两学科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入选我校“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A类论文”。

海洋与环境学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光催化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 “Ultrathin nanoflake-assembled hierarchical BiOBr microflower with highly exposed {001} facet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gaseous ortho-dichlorobenzene”(IF:16.683)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孙娟娟老师为第一作者。该论文采用简便的溶剂热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制备了三种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 BiOBr 催化剂,分别为 BiOBr 微米花、微米球及纳米片,结合多种现代物理表征手段证实了 BiOBr 催化剂的主要暴露晶面均为{001}活性晶面,其中 BiOBr 微米花的{001}晶面暴露比高达 98%,且其氧空位含量相对较高,使得光生电荷在[001]方向自建电场作用下有效分离,生成更多的活性氧物种参与催化反应,从而使其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氧化性能。

海洋与环境学院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的在全球变化多重压力下海洋颗石藻的响应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Effects of multiple drivers of ocean global change on the physiology and functional gene expression of the coccolithophore Emiliania huxleyi ”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IF:8.555)上,冯媛媛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海洋颗石藻在全球海洋中分布广泛,因其特殊的钙化功能,在海洋碳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颗石藻钙化作用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尤为敏感,成为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碳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该论文通过对颗石藻主要优势种Emiliania huxleyi(海洋碳循环研究中的“模式生物”)进行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式,结合全球变化趋势下的未来海洋环境变化,深入研究多重压力下该藻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采用新颖的分子技术,探究颗石藻对单一及多重环境因子变化的生理响应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文章首次系统研究了海洋酸化与其他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及五种重要环境因子同时变化条件下该物种的响应机制,并与该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相结合,指出单一环境因子与多重压力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结,对相关全球变化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热点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C) Copyrigh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3大街29号  邮编:30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