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环境学院建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学院不断推动学科发展,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海洋科学学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天津市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并组建“近海海洋环境”特色学科群。学院目前建设有生物海洋学、卤水生态及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模拟与评估等科研团队。
海洋化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人,教授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1人、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人、天津市“131”人才3人、海河学者培育计划1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2项、面上和青年项目16项,横向科研项目14项,获省部级科研奖4项,2017年入选教育部“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
海洋化学学术带头人邓天龙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天津市特聘教授,国际盐湖学会常委、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委会委员。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期刊客座主编,Journal of Chemistry编委。主要从事海水溶液化学、相平衡与相图和海卤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7项。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专利优秀奖。发表JCR I-II区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9项,出版论著3部。
该团队紧紧围绕国家和天津市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海卤水体系相平衡与相图、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化学资源高值化利用等研究方向已形成特色,相关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一、海卤水体系相平衡与相图研究
针对我国海卤水化学资源(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盐湖卤水和油气田水和地下井卤),系统地开展水盐体系相平衡与相图、溶液化学、计算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研究。创新了水盐体系介稳相平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构建了富锂钾硼硫酸镁亚型卤水体系多温稳定与介稳相平衡的浓电解质溶液理论,首次创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水盐体系溶解度动态预测专家系统和水盐体系溶解度特色数据库,为我国优势海卤水无机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工艺指导,科研成果于2020年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主要开展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升温等)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效应及其相关机制,气候变化对海洋主要生源要素及痕量气体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有机物光化学对海洋碳、氮循环的影响以及河口近岸有机生物地球化学等方向的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海洋科学考察航次。
图1 参加国内和国际海洋科学考察航次
三、海卤水化学资源高值化利用
以海卤水中锂、钾、硼、镁、铷、铯、溴、碘化学资源和稀散元素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卤水化工、盐湖化工、氯碱化工为优势和特色,应用现代分离科学与技术,深入开展稀散元素分离提取、氯碱化工、储能材料开发、海卤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我国盐卤化学资源高值化利用,并与天津长芦汉沽盐场、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地勘局等海卤水化工行业企业合作,推动海卤水化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及高值化利用。以海洋化学资源为原料开发的无机相变材料,获得广泛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产值1.72亿元,新增利润3121.6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先后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专利优秀奖。
图2 获奖证书
本学科积极与美国南加州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俄罗斯伊尔库兹克国立交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等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主办了Advance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on Salt Lakes and Salts(盐湖与盐业国际高级学术交流会,2017年),承办了3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ution Chemistry、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alt Lake Research等会议,扩大了我校海洋化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3 主办国际盐湖与盐业国际高级学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