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环境学院建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物理海洋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学院不断推动学科发展,注重加强内涵建设。海洋科学学科“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17年被列为天津市一流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十三五”期间被列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并组建“近海海洋环境”特色学科群。学院目前建设有生物海洋学、卤水生态及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模拟与评估等科研团队。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正在经历一系列重要变化,如近海富营养化、水体缺氧、海洋酸化等灾害性生态过程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了人类食物的供给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健康。“建设海洋强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国家的海洋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多重压力下,中国近海海洋环境演变规律和机制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
海洋环境模拟与评估团队,将近海动力和生态年际变化及其演变机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影响和反馈作为主攻方向,关注天津近海低氧与酸化、风暴潮、海平面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和机理,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合理可持续利用海洋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题1项,参与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10项。在渤黄东海物理生态耦合模型的构建、低营养层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我国近海水母、绿潮、低氧和风暴潮等灾害性生态过程暴发,开展现场观测,研发了黄海水母模型、长江口低氧模型、黄海绿潮模型、黄东海碳循环、DMS循环模型等一系列生态动力学模型,对灾害性动力和生态过程的发生过程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底边界层湍流和悬浮物浓度高时空分辨率同步观测数据,定量化悬浮物沉降和再悬浮过程,并采用介观方法数值模拟研究了底边界层的湍动特性。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
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东海航次调查
团队研发的物理生态耦合系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