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院长信箱
  • 首 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术机构
  • 师资队伍+
    名誉院士
    高层次人才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
    讲师(助理研究员)
    名誉学衔
    院外导师
  •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导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科研团队
  • 学工之窗+
    三全育人
    学工动态
    学生组织
    科技创新
    学生资助
    就业指导
  • 党建工会+
    党建动态
    组织建设
    党员发展
    党员风采
    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
    海环清风
    工会教代会
  • 校友之家+
    校友工作组
    校友相聚
  • 下载中心+
    研究生相关
    本科生相关
    党政相关
学院首页 联系我们 院长信箱
  • 首 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术机构
  • 师资队伍
    名誉院士
    高层次人才
    教授(研究员)
    副教授(副研究员)
    讲师(助理研究员)
    名誉学衔
    院外导师
  •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
  •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研究生教学
    研究生导师
  •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科研团队
  • 学工之窗
    三全育人
    学工动态
    学生组织
    科技创新
    学生资助
    就业指导
  • 党建工会
    党建动态
    组织建设
    党员发展
    党员风采
    主题教育
    理论学习
    海环清风
    工会教代会
  • 校友之家
    校友工作组
    校友相聚
  • 下载中心
    研究生相关
    本科生相关
    党政相关
  • 名誉院士 +
  • 高层次人才 +
  • 教授(研究员) +
  • 副教授(副研究员) +
  • 讲师(助理研究员) +
  • 名誉学衔 +
  • 院外导师 +

师资队伍

  • 名誉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教授(研究员)
  • 副教授(副研究员)
  • 讲师(助理研究员)
  • 名誉学衔
  • 院外导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院外导师

马爱军

日期:2024-07-23

2283ad2c05cd4fecbde22a6e5b8fd0e8.png

姓名:马爱军

性别:女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电子邮件:maaj@ysfri.ac.cn

办公电话:0532-85835103

通信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106号

研究方向:鱼类生物学、繁育养殖技术与遗传育种

个人简介

马爱军,于2002年6月获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事鱼类生物学、繁育养殖技术与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国家产业体系岗位并任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课题等。对大菱鲆、河鲀、珊瑚礁鱼类等鱼类进行繁育养殖技术、遗传育种及基础生物学等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2001(2)和2010(9))以及部、省、市等共 11 项科技奖励;培育新品种4个,其中主持培育出大菱鲆2个新品种,速生“多宝 1 号”和首个海水鱼类抗逆耐高温新品种 “多宝 2 号”;分别以第2和第4完成人培育红鳍东方鲀“天正1号”和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新品种2个;17 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162 篇,(SCI 58 篇,IF>5、Nature index>10,10篇)。围绕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科技帮扶;为东盟等国家鱼类养殖提供技术支撑,1项技术入选科技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1000项技术清单。

代表性论文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2篇,(SCI 58 篇,IF>5、Nature index>10,10篇)。

[1] Wang X, Meng Z, Ma A*. Genotype by Temperature Interaction for Plasma Physiological Indexes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under Acute Heat Stress─ Exploring a Method for Screening Physiological Biomarkers of Nontoxic Stres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7): 2813-2825.(一区IF11.4)

[2] Ma A*, Huang Z, Wang X,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ssociated with upper temperature tolerance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J].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1): 1-12 (一区 IF4.997)

[3] Wang X, Ma A*, Huang Z, et al. Genetic Mechanism for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Endogenous Enzymes under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Stress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J]. Antioxidants, 2022,11(10):2062.(一区,7.675)

[4] Wang X, Meng Z, Ma A*, et al. Genotype×ammonia interaction effects on plasma physiological indexes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cultured under acute ammonia stress for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s[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2,242:113863. (一区,7.129)

[5] Wang X, Zhao T, Ma A*. Genetic Mechanism of Tissue-Specific Expression of PPAR Genes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2, 23(20):12205. (一区,6.208)

[6] Wang X, Ma A. Dissection of genotype × temperature interactions for antioxidant enzymes in Takifugu rubripes[J]. Aquaculture, 2022,737978.(一区,5.135)

[7] Wang X, Liu Z, Ma A*.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otype by Tissue Interactions of Four Genes (AFP1, CIRP, YB-1, and HMGB1) in Takifugu rubripes Under Different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J]. 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 2022,9.(一区,6.113)

[8] Liu Z, Wang X, Ma A*,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high-density genetic linkage map and QTL mapping of growth and cold tolerance traits in tiger puffer Takifugu rubripes[J]. Aquaculture. 2022:738613. (一区,5.135)

[9] Liu Z, Zhu L, Wang X, et al. Application of transcriptom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ong-term low temperature stress on liver function in the tiger puffer (Takifugu rubripes) [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2,9.(一区,5.247)

[10] 马爱军*, 王新安. 基于AMMI模型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J]. 水产学报, 2012, 36(11): 1633-1639.

主要著作

参编《水产生物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大菱鲆育种研究”》、《水产新品种推广指南2015-“大菱鲆多宝1号”》、《水产新品种推广指南2022-“大菱鲆多宝2号”》、《海水鱼体系2021年年度报告-“大菱鲆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中国海水养殖模式-章节》、《 MARIN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章节》、《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鲆鲽类分册-章节》等18部著作。


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和功能研究室主任、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一带一路热区课题、国家支撑计划专题、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项目20余项。

1、农业农村部项目,大菱鲆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2021.1-2025.12,28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鲆鲽类耐高温和速生新品种培育,2022.11-2026.12,400万元,在研,主持

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2022.10-2025.9,119万元,在研,主持

4、省部级项目,优质高抗鱼类突破性新品种选育,2019.8-2022.8,750万元,结题,主持

获奖成果及专利

(1) 获奖成果:

2001年,“大菱鲆的引种和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

2010年,“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9完成人)

2003年,“大菱鲆养成及亲鱼培育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 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2022年“暗纹东方鲀抗寒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体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

2019年,“石斑鱼循环水智能化设施养殖关键技木研究及产业化”获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7完成人)

2009年,“星突江鲽苗种规模化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获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第4完成人)

2009年,“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产业化示范推广”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完成人)

2010年,“大菱鲆疾病综合控制技术及示范推广”获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8完成人)

2007年,“水产包膜微颗粒饲料的研究与应用”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

2006年,“漠斑牙鲆引进繁育及养殖模式的研究”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第5完成人)

(2) 专利:

一个与红鳍东方纯耐低温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引物及其应用, CN 112322758 B (2022.3.1授权)

一种用于大规模测定大菱个体饲料转化率的装置及方法, CN 112997929 B (2022.8.26授权)

大菱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H1的重组蛋白及其制备和应用, CN 111116738 B (2022.8.19授权)

水产生物低氧胁迫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实验系统, ZL 202221925884.8 (2022.12.13授权)

鱼类侧线系统外部反应信号测定仪及测定方法, ZL200910230441.X(2011.10.12授权)

大菱鲆T170G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的检测方法, ZL201210066268.6(2013.9.11授权)

大菱鲆C135T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的检测方法, ZL201210066844.7(2013.7.17授权)

高温环境下海水鱼类体表粘液功能蛋白检测方法, ZL201010607371.8(2013.8.7授权)

大菱鲆SmLTL重组蛋白及其制备与应用方法, ZL201610076867.4(2018.10.9授权)

(3) 荣誉称号:

2019年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16年入选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2015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入选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培养计划

2015年入选农业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2010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8.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


(C) Copyrigh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3大街29号  邮编:30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