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负责人(或带头人)及职称:曾明教授,国家公派博士,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与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2014年6月至今在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工作,主要方向为新型污水生物脱氮技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和流体力学模拟等手段进行软件开发和装置优化。本人共主持科研项目7项,其中主持4项省部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中科院二区以上10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获2项省部级奖项,其中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除理论研究外,还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进行成果转化,参与了生活污水净化槽的研制和示范,得到了市农委和科委的大力支持,入驻富凯迪沃(天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科技特派员进行技术指导,工程覆盖天津地区40%的农村生活污水。
团队成员及职称:团队由李桂菊教授、贾青竹教授、豆宝娟副教授、张武副教授、赵瑞华副教授等11人组成,是生物学、材料学、环境化学等多学科的不同专长组合。现有天津市优秀教师1名,天津市教学名师1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天津市学科骨干教师2名、学科青年培育人才2名、“131”创新性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3名。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70%,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成员还包括,硕士研究生30余人。
团队简介(体现研究方向):环境功能材料团队,主要研究各类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的功能材料。研发近海陆源水、气、固污染物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制环境功能材料用于废水处理,大气VOC治理,并开发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
近五年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SCI检索5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3项,国际奖1项,市级示范工程5项,培养研究生62名。
团队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轻化工废水处理,“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净化,黑水河道治理,VOC减排以及生物质制取化学品等方面,研制了拥有知识产权的无机矿物絮凝剂,磁性絮凝剂,专项催化剂,双组份微电解材料,高效吸附剂等环境功能材料。开发了微电解氧化技术,催化热解技术、芬顿和光催化高级氧化技术、国际领先的净化槽串并联集成技术、VOC低温催化氧化和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等。
1水处理混凝剂:课题组开发出国内生态型,无生物毒性的无机矿物混凝剂,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PAC、PFS等絮凝剂,目前已经被广泛用于垃圾渗滤液、养殖废水等特种水的处理与资源回收。
2污水生物处理菌剂与装备:开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菌剂、填料与装备,新型厌氧氨氧化载体实现低碳生物脱氮,水解槽集成技术能使污水转化为统一类型的可溶态污水,降低管网投资;净化槽集成技术能减少浮渣、抑制污泥、高效处理以及无人值守。
技术攻关进展情况如下:
在“减污降碳”背景下,以水体中污染物为对象,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及环境污染治理的实际需求,开发了可应用于近海陆源水污染物治理的新型功能材料。包括新型膜材料、天然及磁性絮凝剂、专项催化剂、电吸附材料、微电解材料等10余种材料,用于水体复杂的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与资源化,形成了2项成套特色技术。
在人工智能AI背景下,运用各类数据挖掘方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软件、机器学习算法,开展污染物降解的模拟与预测、催化和修复材料的设计与优化,例如解释了低碳型厌氧氨氧化脱氮微生物的抗逆机制,指导工程实践,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研究成果:
(1)标志性成果
(2)获奖
(3)专利
王昶,一种多户生活污水水解槽与多台处理装置串并联组合设备, ZL20151936960.3,2018-08-21
王昶,一种多户生活污水水解槽与净化槽组合处理装置,ZL201510951896.6,2018-04-13
王昶,一种苯甲酸生活废水甲苯粹余相生物滤床净化方法,201510934664.x,2018-04-08
曾明,一种高效包埋微生物凝胶及其制备方法,ZL 201710190649.8,2020/06/16
曾明,一种包埋微生物PVA凝胶材料的造孔方法,ZL 201711118977.3,2021/04/16